1.一種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氣體緩沖層,所述氣體緩沖層包括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
一充氣通路,所述充氣通路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和
一自粘膜止回閥,其設置在所述充氣通路內,并形成一進氣通道,從而所述
氣體緩沖室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填充氣體,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
所述進氣通道,防止氣體反滲,其中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所述
氣體緩沖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氣墊形
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以防止使用者滑出所述充氣墊并且所述凸起氣柱
供所述使用者穩固地握持,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包括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二氣密
層,以形成所述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
二氣密層之間,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兩閥膜分別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的第一氣密
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兩閥膜之間形成所述進氣通道,當通過所
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氣后,所述兩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
以防止進入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體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
一第一閥膜,一第二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
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
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
腔,當經由所述氣體通路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充入空氣后,所
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
所述氣體緩沖室內的空氣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而且在空氣返回時會選擇性地進
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
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反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
間設置有一第一阻隔層,從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熱封時,形成了所述進氣通道,
而在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設置有一第二阻隔層,所述第二阻隔層的
長度小于所述第二閥膜,從而未與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的所述第二閥膜與
所述第三閥膜的端部平齊,以使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
止回閥的所述進氣端處完全貼合在一起。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閥膜的長度小于所述第
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具
有相同長度,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另一端形成一
反滲腔,從而當氣體需要逃出所述氣體緩沖室時,先要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
第三閥膜之間形成的所述反滲腔,然后選擇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二閥膜以
從所述進氣通道出去,或者進入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的所述止回
腔,從而使當氣體滯留于所述止回腔內,氣體壓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閥膜上,用于
進一步用于封住所述進氣通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
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一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與所
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還包括一個粘
結線,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相互重疊并沿預先設定的所述粘結線相
互粘結,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氣體緩沖室。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
設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緩沖室連通。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在兩
端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形,
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氣墊一端,一所述氣體
緩沖室上設置有至少一第一扣件,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
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
緩沖室重疊在一起,從而形成一枕頭。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上進一步包
括至少一氣體阻隔件,所述各氣體阻隔件形成于所述進氣通道內,從而防止氣體
外泄。
12.一種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氣袋,所述氣袋包括至少一充氣室,所述充氣室包括一第一氣室層和一第
二氣室層,所述第一氣室層和所述第二氣室層相互重疊以形成一充氣腔和一氣閥
開口,所述氣閥開口與所述充氣腔相連通;和
一氣閥,所述氣閥為一雙止回閥,所述氣閥設置于至少一所述充氣室上,其
包括;
一第一密封膜和一第二密封膜,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疊于所
述充氣室的所述第一氣室層和所述第二氣室層之間,并且從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
閥開口延伸進入所述充氣腔;和
一止回密封膜,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
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形成一充氣通道,并在所述止
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間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氣通道被排列成用
于向所述充氣腔充入空氣以填充所述充氣室,直至通過所述充氣腔內的氣壓,使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并密封以關閉所述充氣通道,其中
當所述充氣通道關閉時,所述止回通道處于打開狀態,當有氣體從所述第一密封
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之間有空氣泄露時,所述充氣腔內的空氣被導引進入
所述止回通道,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一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以補償所述第
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開放端朝
向所述充氣腔和一封閉端朝向所述氣閥開口,從而當空氣在所開放端充入所述止
回通道時,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氣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
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間的所述充氣通道。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密封接
合處將所述第一氣室層與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閥開口處粘合
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處將所述第二氣室層,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
密封膜在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閥開口處粘合在一起。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長度小于每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長度,從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
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
在一起。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長度小于每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長度,從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
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
在一起。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長度小于每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長度,從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
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
在一起。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耐熱物,
所述第一耐熱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充氣
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熱物,所述第二耐熱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
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耐熱物,
所述第一耐熱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充氣
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熱物,所述第二耐熱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
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耐熱物,
所述第一耐熱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充氣
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熱物,所述第二耐熱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
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21.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充
氣室。
22.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充
氣室。
23.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充
氣室。
24.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充氣室在兩端設
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室連通。
25.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充氣室在兩端設
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室連通。
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充氣室在兩端設
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室連通。
27.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氣室在兩端的氣室半
徑大于所述充氣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
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28.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氣室在兩端的氣室半
徑大于所述充氣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
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29.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氣室在兩端的氣室半
徑大于所述充氣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
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30.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充氣室之間在兩端
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1.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充氣室之間在兩端
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2.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充氣室之間在兩端
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3.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
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4.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
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5.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
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36.一種充氣墊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通過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形成一床式充氣墊,并且形成與所述
氣體緩沖室連通的一充氣通路,和
(b)將一自粘膜止回閥放置于所述充氣通路內,所述各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并
通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一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填充氣體,當充完氣
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提供一第
一扣件在一氣體緩沖室,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
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重疊
在一起,從而形成凸起的枕頭,所述步驟(b)包括:提供一第一閥膜,一第二
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
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
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通過所述進氣通
道向一容納空間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
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容納空間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返回,而且
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
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外泄。
37.一種充氣墊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通過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形成一床式充氣墊,并且形成與所
述氣體緩沖室連通的一充氣通路,和
(b)將一自粘膜止回閥放置于所述充氣通路內,所述各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
并通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一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填充氣體,當充完氣
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提供一第
一扣件在一氣體緩沖室,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
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重疊
在一起,從而形成凸起的枕頭,所述方法還包括:提供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二氣
密層,以形成所述各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氣體緩沖
室的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之間,用于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入氣體,
其中所述步驟(b)包括:提供一第一閥膜,一第二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
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
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
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一容納空間充氣后,所
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
述容納空間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
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
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外泄。
展開